首页

国内绿奴的网站或论坛

时间:2025-05-29 06:06:49 作者:浙江文化观察:“文物+科技”能有多少打法? 浏览量:42575

  中新网杭州5月28日电(林波)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,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动力。浙江省作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,正积极探索“文化+科技”融合的新路径,而“文物+科技”的结合,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体现。

5月28日,杨建武接受采访现场。 (浙江省博物馆供图)

  “‘文物+科技’势在必行,我们必须积极响应。”5月28日,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会长、浙江省文物局原局长杨建武接受专访时表示,科技创新正为文物保护与传承注入新动能,而破解理念壁垒、搭建供需桥梁是推动行业深度融合的关键。

  当天,第五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博物馆联盟学术研讨会之博物馆新业态“文物+科技”分享会在杭州举行。当下,文物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跃入公众视野,成为连接古今文化的桥梁。“文物+科技”能有多少打法?

  首先,科技赋能文物保护,破解传统难题。

  杨建武表示,传统文物保护手段往往面临诸多局限。以文物检测为例,过去需要在文物本体上安装检测设备,可能对珍贵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。

  如今,这一难题正在被“破解”。

  譬如,浙江瑞邦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等联合研发的“无接触检测技术”工具,可以在不触碰文物的前提下完成精准分析,极大提升了文物保护的安全性。类似的技术创新,正在修复、存储、环境监测等领域广泛应用,让文物“延年益寿”成为可能。

  其次,数字技术让文物“活”起来,增强文化传播力。

  AI、VR、元宇宙等技术的兴起,为文物展示提供了全新方式。人形机器人演绎古舞、AI复原历史场景、虚拟展厅沉浸式观展……这些创新手段不仅让静态的文物“动”起来,更以更生动、更互动的方式拉近公众与历史的距离,激发文化认同感。

  再者,科技助力文物“DNA鉴定”,为流失文物“寻亲”。

  近年来,随着材料科学和分子分析技术的发展,文物“DNA鉴定”成为可能。通过高精度光谱分析、同位素检测、微观结构比对等科技手段,研究人员能够精准识别文物的材质来源、制作工艺甚至年代特征,为流失文物“寻亲”。

  尽管科技优势显著,博物馆领域的技术应用仍存障碍。杨建武指出两大痛点:一是部分从业者对新技术存在偏见,认为“奇技淫巧”背离传统;二是供需信息不对称,科技企业手握专利却难触达需求方。

  他呼吁通过行业平台建设打通壁垒,“让供需双方实现无缝对接”。

  面对技术迭代加速,杨建武提出“主动拥抱”策略:思想上需认清科技是“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支撑”,行动上则要持续学习更新。

  “博物馆人不能做局外人,唯有与时俱进,才能为文化遗产插上腾飞的翅膀。”他特别提到,从藏品管理到展览呈现,科技应延伸至博物馆全链条,形成系统性创新。(完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中国女篮主帅谈准绝杀日本:安排了对手不太了解的战术

而流量至上的策略,更令短剧内容鱼龙混杂的情况更加凸显。记者浏览多个免费短剧App看到,部分热播微短剧故意制造冲突、设计狗血情节,明显违背时代潮流,标题也夺人眼球,如《婆婆听不懂人话》《儿媳将我塞进麻袋后,我杀疯了》《父亲二婚当天,我把后妈送进大牢》《养儿不防老,我大义灭亲》等。

回声|“总书记,宁波舟山港有了新的硬核实力”

在酸甜苦辣的生活里,与宠物相互陪伴,不断被宠物治愈,成为当下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家庭的真实写照。在传统观念中,宠物通常扮演着玩伴、看护的角色,而如今,宠物正在以家庭成员的身份,成为重要的情感寄托。

黄之锋被判56个月

解说】据了解,盐源境内多高山峡谷,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风能充沛,资源密集区平均风速每秒6米以上。光阴流转,盐铁沉淀为历史文化,“风”成为区域经济社会民生发展的一股新动能。

中方特别代表将就乌克兰危机开展第二轮穿梭外交

汪建华指出,需求方面,一是今年的三大工程或带来1000万吨用钢增量,大部分增量在下半年释放出来;二是设备更新和大规模以旧换新政策的主要发力也在下半年,或带来500万吨用钢增量;三是今年的雨水超出预期,一方面推迟了钢材消费,另外一方面也给下半年用钢需求带来增量。预计下半年钢材出口需求高位回落,但仍保持一定韧性。

车俊: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

第七集《小偃6号》讲述李振声院士一生致力于小麦研究,为解决顽固的“小麦之癌”条锈病,他坚持23年不断试验,最终实现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,育成抗病高产新品种——“小偃6号”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
链接文字